《东方新闻网》转载
社會契約的課題近年來成了國內重要課題,五花八門的說法可說是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。可是,是否發現對於社會契約的陳詞說法都是由不同單位、族群各自表述的?
當接觸馬來媒介語的社會契約書籍時,所能夠理解的是另一角度的看法,與一直以來所接觸的社會契約資料是有差異的。畢竟不同媒介語所要達至的最終目的是不盡相同的,所要滿足的顧客群自然也不盡相同。
書籍內的內容普遍都是馬來西亞獨立前後的重要事跡,只是對於社會契約真正的著墨卻不多,讓人無法一窺不同族群想法的全貌。對於其中一個小題——為何存在特權的內容尤其感興趣,可是同時間卻發現箇中的解答是無法令人滿意的。
原來國內不同族群之間,對待事物的思維完全就以偏離中庸角度作為出發,其中是不存在任何交流、互動的。那樣的發展的確是可悲的。因為我們都瞭解,沒有多少人會有興趣去深入解讀不同媒介語對同一事物、同一課題的不同表述;當缺少了共同的平台,「一個馬來西亞」又該如何全面地詮釋與執行呢?或者那又將會成為另一個無法落實的口號宣言?
社會契約是當代領導人在1953年依據當時國家社會時局所進行的園桌會議,討論出來的內容條約,即為所謂的社會契約。各個民族之間的主要目標,是希望能夠找到共鳴,以達各族和睦共處、互敬互愛,擁有永遠的合作關係。
這份社會契約是與時並進的,也正因為有此「與時並進」的說辭,所以出現了不同表述,尤其當各族群的政治地位與角力出現了變化時候,社會契約更是任人左右、任人擺佈。在各自族群內部爭個你死我活,勝了亦不就是成為個別族群的權威,那並無法成為全面的英雄啊!有鑒於此,要想瞭解正確的差異,並不只是在墨守成規中成為辯論高手,而是應該踏入不同族群的世界,從基本上瞭解不同的聲音與想法,才能達成真正的知彼知己,為全民謀更好的出路啊!